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正文

发展规划

作者: 来源:suncitygroup太阳新城 阅读次数: 日期:2021-04-22

suncitygroup太阳新城

“十四五” 事业发展规划

一、现实基础和发展环境

()现实基础

1.主要成绩

1)学科建设。全面贯彻学校发展规划及办学定位,注重学科内涵发展,遵循特色发展、科学定位、整体优化、互为依托的原则,构建综合化学科体系,以体育教育训练学这一骨干学科为抓手,推进体育教育与体育艺术学科向一流学科迈进,基本建立起具有较强特色、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学科体系。目前有教授4人,副教授9人,讲师19人,助教2人,高级职称占36.4%,其中硕士学位21人,建立了青年教师导师制,科队伍整齐,学科梯队建设合理;充分利用体育场地、运动人体科学实验中心以及体质测试中心等场地、实验及设备,促进学科更好地发展。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学科特色和优势日益凸显,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持续增强,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学科竞赛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2)专业建设。suncitygroup太阳新城各专业发展定位清晰,以培养区域性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主动适应社会人才需求市场的不断变化,查找问题,制定措施,不断改进提高专业建设水平。我院目前有“体育教育”、“舞蹈表演(体育舞蹈、健美操方向)”、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3个本科专业和体育教育、民族传统体育两个专科专业。学院立足当前实际,努力打造体育教育这一优势专业,积极推进舞蹈表演(体育舞蹈、健美操方向)特色专业的建设,加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建设。在稳步发展中进一步加强运动人体科学实验中心建设,已建成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实习基地4个、舞蹈表演专业实习基地6个、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实习基地1个。

3)课程建设。坚持应用型课程体系建设,优化课程体系结构,规范现有课程教学,巩固课程建设研究成果,注重体育教育、舞蹈表演(体育舞蹈、健美操方向)、社会体育指导专业的课程建设,现有《健美操》校级精品课程、《摩登舞》校级双语课程、《学校体育学》、《体操》、《运动解剖学》、《足球》等校级优质课程,校级优秀教学团队《龙舟》和《体操》;积极推动网络教学发展,建设《拉丁舞》、《体操》、《健美操》、《啦啦操》等在线课程。在原有传统课程的基础上,开设《演说技能培训》、《体育游戏》、《体能训练》、《运动按摩》、《龙舟训练》等特色专业选修课程,建设了丰富的专业选修课和创新创业课程群。

4)教学资源建设。成立了创新创业教研室,负责教师、学生的创新创业管理指导工作;完成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1项,获批省级创新实践项目1项,校级SRT项目18项,进入校级“互联网+”决赛项目2项。学院根据大学生体质测试的要求,增设了单杠、双杠等设施,供学生课余练习使用;平整了北田径场,安装了护栏、规范了足球场地,满足了田径投掷教学和学生课余锻炼需要;建设了阳光体育场馆,总投资30余万元,实用面积700余平方米,有效的缓解了场地设施不足的现状;2016年与台儿庄古城共建“江北水乡”龙舟训练基地,2017年建设东湖龙舟竞训基地,为龙舟教学训练提供了保障;新增多媒体教室两个,有效缓解了教学硬件资源不足的问题。

5)科学研究。学院注重体育学科科学研究工作,组建完善科学合理的科研团队,做好各类课题申报工作。“十三五”期间,suncitygroup太阳新城新增省部级项目3项,地厅级、校级项目11项,横向课题100余项,实际到账经费300余万元,发表四级以上论文7篇。出版著作、教材12部,国家发明、实用新型专利13项。除2020年因疫情影响不便外出,年均派16.7名老师参加国际、国内、省内学术会议,按计划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的各项科研工作。

6)师资队伍。suncitygroup太阳新城重视师资队伍优化,注重职称、年龄学缘结构的合理性。十三五期间,学院共引进教师五人,其中四名硕士、一名博士。响应人才强校战略,学院不断加大优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积极鼓励教职工攻读博士学位,目前共有四人攻读博士学位。

7)服务地方。学院以社会需要为切入点,以技术服务为纽带,整合学科资源,发挥体育教育、舞蹈表演(体育舞蹈、健美操方向)、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及人才优势,成立了6个服务地方工作团队,服务于枣庄市体育事业。

设立于我校的山东省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枣庄市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枣庄市裁判员培训基地、枣庄市教练员培训基地,每年进行各项目培训、裁判、比赛、训练服务工作;依托校园足球发展良好环境以及学校资源和学科专业优势,立足高校、服务地方的原则,与枣庄市教育局合作申报获批山东省校园足球训练营,自2017年连续举办三届枣庄市中小学校园足球师资培训,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利用专业实践课程机会,组织学生为枣庄市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服务,体育教育专业师生为枣庄市中小学田径、篮球等多个项目提供裁判服务工作,舞蹈表演专业师生为枣庄市社会体育指导培训比赛提供服务,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师生为枣庄市“山东省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枣庄市体育中考”、“东湖万人健步走”、“枣庄冠世榴园马拉松赛”等活动提供专业服务。 积极响应国家和学校号召,组织学生进行援疆等支教活动,自20189月以来,共计三批次三十余人参加了援疆支教国语教学工作,每学期组织四年级学生参加枣庄市支教工作。

(8)学校体育工作

作为学校体育运动委员会办公室,承担全校学校体育工作。在健康中国2030战略背景下,积极贯彻教育部、省教育厅关于学校体育工作的各项文件要求,不断增强大学生的体育健康意识,强化学生体育锻炼,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课外体育锻炼,促进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在公共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校内外体育竞赛等方面积极开展工作。

完善公共体育教学课程体系,对开设科目、学时学分分配、教学大纲、教案统一做了审核校对,并严格按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要求落实执行。采用“体育选项课”的模式,开设了15门以上体育必修、选修课程,突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实践能力。在课程设置中,以地域性传统体育文化为依托,设立健身气功、龙舟、排舞等特色体育项目,成为我校大学体育课程体系的“亮点”,受到山东省内评估专家一致好评。为了提高学生美育素养,把体育艺术类运动项目——健美操、体育舞蹈、瑜伽纳入体育课程体系,促进学校体育美育教学全面开展。

高度重视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与学校体育竞赛,形成课余体育锻炼的长效机制,全校学生共同参与的体育锻炼局面成为我校一大工作亮点。除每年校运会外,全校性质校内各类体育竞赛还有6大项,分别为篮球赛、排球赛、足球赛、乒乓球赛、羽毛球赛、篮球啦啦宝贝赛,同时在学校体委安排下,各二级学院形成了多种项目的院级训练队,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竞赛。近年来,我校龙舟、游泳、武术、健美操、体育舞蹈、排舞等代表队在全国及全省比赛中皆获得优异成绩,在国内及省内都具有一定影响力,增加了我校美誉度。开设体育社团,进行体育活动,极大丰富了学生校园体育文化生活。

按照《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通知》(教体艺[2007]8号)精神的要求,每年进行在校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并进行数据分析,了解大学阶段大学生体质的变化状况,探讨影响大学生体质状况的因素,通过体质健康测试工作,也进一步宣传体质健康的意义,增强大学生对体质健康的认识。

9)教学成果。十三五期间,教学成果与学科竞赛均取得了长足发展,成果丰硕。教学成果方面:获得教学成果奖1项,教学质量奖9项,校级双语课程1项,校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校级规划教材1项,自编教材1项,校级教育教学研究改革项目6项(1项重点);学院现有校级精品课程1项,校级优质课程4项。学科竞赛方面:龙舟比赛多次被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以及省市等主流媒体跟踪报道;排舞、健身气功在全国声名鹊起;山东省大学生运动会、山东省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山东省田径锦标赛等国家级、省级比赛中,武术、游泳、体育舞蹈、健美操等项目成绩优异,几年来,200多项的获奖成绩提高了学校的办学声誉和社会地位。

2.存在不足

1)学科建设特色不足。suncitygroup太阳新城对学科建设非常重视,积极推动学科建设发展,但由于办学时间短,学科专业基础薄弱,在学科建设过程中,特色不够鲜明,与社会发展热点趋势吻合不够紧密,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学科专业实力,为学科专业的特色化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在“全民健康、全面小康”的大背景下,要逐渐发挥专业优势与特长,与地方全民健身、学校体育等对接,提高服务地方的能力与水平。

2)教学资源存在不足。suncitygroup太阳新城注重教学资源建设,但目前仍存在缺乏足够的素质教育基地、实验室和体育场馆数量和规模与教学发展需要不相匹配等问题。

3)课程建设需要加强。

我院课程建设整体水平有待提高,高层次课程项目如省级精品课程、省级优质课程、省级一流课程、省级教学改革立项、省级教学成果奖、省级规划教材和双语课程缺失,课程建设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课程体系、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仍需完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的支撑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与中小学教学环节重点内容的对接有待优化。

4)科研水平有待提高。项目申请等、靠、要的观念严重,研究人员工作热情不高;创新能力不强,缺少高水平的重大科技项目;研究论文数量偏少,且质量不高;教学压力大,空闲时间少,科研时间受到挤压。

5)师资力量有待加强。师资缺口较大,现有教师在承担专业课教学的同时,还要承担学校大学体育教学工作,致使教师教学任务繁重,业务水平提高机会有限,影响教学团队的形成和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限制了专业课程的开设和专业方向的发展。同时,很多学生喜欢的项目都难开展,降低了师 生满意度。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影响生师比不均衡,教师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双师型”教师队伍数量不足;高学历的专任教师相对缺乏,高水平教学团队建设有待加强。教师整体学术水平不高,缺乏学术水平高、科研能力强的学科带头人和专业带头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数量较少,尚需加大对具有博士学位教师的引进。

6)校企合作开发不足,专业开放程度不够,学生不能获得很好的社会实践机会,没有做到与企业信息、技术、资源共享、共商、共建。

()发展环境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相关文件的出台以及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教育和体育健康越来越受到重视,高素质的体育教育专业教师及高水平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社会需求增大,从中长期发展来看缺口比较大;“十四五”期间,国家将着力发展体育产业,推动“内循环”经济,随着多个专门政策的出台,山东省将更加着力于经济转型和促进体育消费,将为我院各专业与社会接轨提供更宽广的平台,为 “产、学、研”结合提供肥沃的土壤,专业发展前景广阔。

当前,学校正在着力推进国内知名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为我省地方高校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同时,学校硕士点申请、双一流建设、专业认证等各项工作的推进,给学院发展既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我们将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全面提高综合办学实力和社会经济效益中,奋发有为,抢抓机遇,为学校整体建设增砖添瓦。因此,“十四五”时期是suncitygroup太阳新城全面推进师范专业认证工作,强化学科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时期。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应用型、地方性、有特色为发展目标,以《suncitygroup太阳新城no1事业发展规划》为指南,以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整体实力为主要任务,以体育教育师范类专业认证、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建设、“双万计划”为契机,优化学科布局,彰显专业特色,加强校企合作,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围绕“优化教学内容,加强课程建设,组建教学团队,加强课程建设,凝炼专业特色,产出标志性成果”的任务,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以体育教育专业为优势专业、舞蹈表演专业(体育舞蹈、健美操方向)为特色专业,对接社会需求,优化调整专业结构,构建应用型学科专业体系,加强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完成师范专业认证,扎实推进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2.具体目标

1)加强学科建设,提升学科实力。

培养学科带头人,打造高水平的学科梯队,争取2024年建成一流学科2个,到2025年,争取体育教育训练学达到申请硕士学位点的水平。

2)优化专业结构,彰显专业特色。

“十四五”期间, 围绕学校发展特色和专业优势,结合社会和行业需求,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进一步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强化专业内涵建设,彰显专业优势、办学特色,使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符合产业、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

挖掘传承民族特色项目,推动项目的普及推广,2024年底普及健身气功项目,扩大龙舟教学训练工作,进一步传承传承民主传统体育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对接社会需求,加强校企合作,力争在2023年底,完成校企合作专业2项,2025年底达到校企合作3项。

3)深化教学改革,完成专业认证。

创新教育教学观念,深化教学改革,扎实推进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积极申报省级一流专业、一流课程申报工作,2023年底进一步完善申报一流课程的支撑条件,2024年力争申报获批体育教育省级一流专业,2025年底,力争完成体育教育师范专业认证工作。

4)提高科研水平,争取高水平成果。

凝练研究方向,组建科研团队,建设科研平台,争取高水平科研成果,力争在数量和质量方面实现双突破。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解决师资缺口问题。

围绕学科发展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加强师资培训与提升,争取在师德水平、教学水平、科研水平上得到较大提高;通过培养与引进,建设一支教学和科研并重、学术造诣深厚、结构合理、富有创新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强的教师队伍。争取在5年时间内补齐我院师资空缺,使我院师生比更加合理。

6)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创新能力。

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构建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课程体系,深入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7)加强合作交流,提高服务社会能力。

以社会需要为切入点,以技术服务为纽带,整合学科资源,发挥人才及专业优势,与地方性体育局、教育局及行业部门紧密联系,广泛合作,构建全面合作的发展平台,建立全面战略合作关系,以枣庄市产业需求和社会发展带动我院办学效益及内涵的提升,在服务地方领域实现新跨越和新突破,争取每达成年1-2个合作项目。

8)改进工作作风,完善内部管理。

抓住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机遇,修订完善常规教学管理规则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加强专任教师教学的督导力度;加强学生的日常教育和职业规划教育,提高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学业指导和管理服务等力度;加强创新意识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预见性。

9)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提高学生健康素养。

进一步完善大学体育课程、课外活动、校内外竞赛工作,推进大学体育课程改革,加强体质测试工作,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高,提高学生健康素养。

三、分项目标和重点措施

(一)专业建设

1.分项目标

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提质攻坚,强化应用型专业建设,在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与人文情怀、坚实学科专业基础与卓越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前提下,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创新、创业、创造能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校企合作,力争2025年底达到校企合作3项;(2)申报体育教育省级、国家级一流专业,2023年底进一步完善申报一流课程的支撑条件;(3)挖掘传承民族特色项目, 推动项目的普及推广,2024年底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普及健身气功项目,扩大龙舟教学训练工作,进一步传承龙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4)完成体育教育省级一流专业的申报。2024年底,力争申报获批体育教育省级一流专业。(5)积极推进体育教育专业师范认证工作,争取2025年完成师范专业认证工作。(6)在夯实现有专业建设成果的基础上,申报运动康复专业,完成课程设计并招生;(7)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高素质人才,毕业生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获取比例不少于40%,在校生创新创业活动及学科竞赛的覆盖率答70%

2.重点举措

1)全面加强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深入考察、调研行业、企业,了解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加强同企业集团的合作交流,结合社会需求标准,修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2)以调研、访谈、座谈等学习形式,学习已经获批一流专业高校的先进思想和理念,丰富一流专业的申报内容;采取激励、奖励政策,组织本专业教师积极申报国家级一流课程、国家级教学研究项目、国家级规划教材的申报工作,充实本专业的申报基础;成立由院长牵头,副院长具体落实的工作责任小组,成立相应的保障体系,通过论证、实施,力争2024年底获批省级一流专业。

3)优化专业结构,打造学校特色品牌专业,逐步形成一突出“地域文化”特色的体育学科群。

(4) 大力开展创业创新创业工作,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开拓渠道,为学生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获取提供条件,毕业生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获取比例不少于40%,抓;抓好教师、学生教学训练工作,以赛促学,不断提高学生竞赛水平,利用各种比赛契机,展现本专业的办学教育理念和教学水平,在校生创新创业活动及学科竞赛的覆盖率答70%

(5) 调研运动康复专业社会需求,组织专家探讨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及运动康复方向的办学路径;强化教师专业培训并继续引进康复专业人才,完善人才结构以匹配运动康复方向课程教学和研究;建设运动康复实验室并在枣庄市寻求本专业校企合作伙伴,以增强专业培养力度和开放度。

(二)课程建设

1.分项目标

坚持应用型课程体系建设,优化课程体系结构,提高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契合度;规范现有课程教学,巩固课程建设研究成果,积极申报省级一流课程,重点培育校级核心课程教学团队3个;加强省级精品课程的申报,课程群1项,出版省级教材1部,建设校级双语课程1门,建设慕课、微课、翻转课程,逐步完善健身指导课程体系建设,开发运动康复课程;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教育教学研究改革项目,争取新增省级教改立项1-2项;力争达到教授给本科生上课比例达到100%,学生评教课程优秀率达到30%

2.重点举措

1)设立相应的奖励、激励政策,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各种精品课程、优质课程,同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紧密结合,调动老师的工作积极性。

2)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工作模式,一是邀请获批项目的专家、学者通过学术报告、座谈交流等组织形式,提高教师业务水平;二是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学术交流、进修学习,增强业务素养。

3)实施主讲教师负责制的课程建设模式,规范开展课程评估与课程体系建设,突出能力培养,突出行业需求的倾向性课程设置,抓好课程教学资源建设、主讲教师队伍建设、年轻教师培养等方面工作,为课程建设打好基础。

4)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创新课程教学、课程考核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将理论教学、实验、训练、实习实训等结合进行,融为一体;构建能力、知识、技能多元学业考核评价体系,强化过程考核。

5)确立核心专业课并通过教师培训和人才引进来增强核心课程实力;充分调研市场需求,拓宽选修课程并强化实践课程建设。

(三)学科建设

1.分项目标

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顶层设计,明确学科定位、加强学科队伍、学科基地建设,以体育教育训练学为品牌学科、以艺术学为特色学科,以体育人文社会学和运动人体科学为攻关学科,在巩固发展优势学科的基础上,前瞻布局涉及区域发展和产业特需的学科;实施学科融合发展方略,积极促进学科之间交叉、渗透与配合;大力做好实验室、实习基地、场地器材工作。

2.重点举措

1)明确学科定位,完善体育学科课程群,不断提升学科内涵。

争取到2025年,争取体育教育训练学达到申请硕士学位点的水平。

2)打造高水平的学科队伍。选拔、培养学科带头人及其后备力量,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切实加强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优先安排其进修学习,考察交流及参加重大教学科研活动,通过实施人才培养政策,加强协调与统一,促进人才的成长;充分发挥一批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加大投入,引进高层次人才,抓紧培养和造就一支高水平的学科队伍,营造一个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

3)加强学科设备建设。场地、器材、仪器、设备、实验室、实习基地,是学科建设的依托,集中有限资金合理利用,真正实现资源共享是学科建设追求的目标。因此,在学科建设中,努力做到:①在保证基本教学设施的基础上,对重点学科加大投入,改善硬件环境,特别是重点学科的实验室、重点课程的教学设备和场馆,为其提供较先进的设备,加快建设进程。②推进实验室、大学生创新创业深度融合,扩大实习基地的建设,以枣庄市为主阵地,辐射全省,特别要重视教学观摩和见习环节的拓展。

4)加强学科管理,不断提高教师学科素养。

5)以学术问题和应用课题为纽带,搭建多学科交叉平台和跨学院研究平台。

(四)人才培养

1.分项目标

立足枣庄,服务地方,面向山东,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 应用型人才,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不断完善提高教学、科研、场馆、实验室等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课程体系,深入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2.重点举措

1)加强教风学风建设。积极开展教风学风建设、思想教育和理想教育,采取主题班会、趣味活动、参观学习等形式,将学生的思想教育转变到传承大学精神,加强教师教风建设。

2)积极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学习国家、行业、地方的十四五规划纲要精神,明确行业发展方向,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找准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教师队伍、教学资源、活动场所、质量保障、评价体系等方面的建设工作,逐步将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向深层次开展。

3)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应用型人才市场需求,确定学生的能力组成、知识体系结构等,在此基础上开展课程体系设置及教学方式、内容的研究,构建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课程体系,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五)科学研究

1.分项目标

1)项目申报。争取国家基金项目为重点,做好项目申报工作,争取5年内获得国家级项目2项左右,省()级项目10项左右,横向合作项目150项左右,到账经费总量达到800万元左右。

2)论文、专著。鼓励教师发表高水平论文、出版高质量专著。在4级以上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篇左右,其中SCISSCICSSCI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10篇左右,出版学术专著8部左右。 

3)科研奖励。争取实现省()级科研奖励3项左右;实现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发明专利10项左右。

4)科研平台。力争建成1-2个学校重点实验室;加强区域体育产业研究,争取增加1个地厅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2.重点举措

1)调动教师科学研究的积极性。

改变教师的片面认识,激发教师的内在动力。通过科研工作培训、研讨等活动,使教师认识作为高校教师科研的重要性,调动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实现我院教师积极主动参与科学研究.

2)加强教师科学研究的意识和管理。

针对青年教师开展科研工作无从入手,申报没有经验的这些困难,对青年教师进行科研培训,邀请科研骨干教师讲授科研政策、如何申报科研项目以及分享成功经验,充分发挥“ 传、帮、带”的作用;提高教师课题申报、研究、结题、论文撰写的能力和水平。

3)举办学术交流与科研活动。

营造科研、学术氛围,加强科研工作的制度化建设,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和良好的政策环境,使青年教师对科研保持热情、充满信心。

4)合理安排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任务。

青年教师思维活跃,处于科研活动的旺盛期,学院重视对其科研能力的培养,考虑到承担过多教学任务会占用其大部分时间,在安排工作时,合理安排他们的教学和科研任务,保证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科研,做到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促教学。

5)组建科研团队,制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和学术氛围。

加强青年教师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青年教师很难争取到科研项目,刚刚走出校门更不知道科研方法,明确青年教师科研方向,组建老中青科研梯队,不同专业知识优势互补,结构合理、凝聚力强、积极进取。

(六)教师队伍建设

1.分项目标

制定2020-2025年的师资队伍建设实施和规划,规划中重点突出了师资的引进与培养,重视教师职称、学历结构的合理配置,积极组织我院教师参与到国内外的学习与访学工作,院内实行听评课制度,积极专题专项研讨工作,争取在师德水平、教学水平、科研水平上得到较大提高,争取在5年时间内配齐我院师资空缺,使我院师生比更加合理。

2.重点举措

1)加强人才引进,强化师资培养。成立以院长为首的人才引进工作小组,在5年内,引进博士研究生2人,硕士研究生6人。我院选派专任教师参加骨干教师培训及考取相应行业资格证书,争取培养在读博士研究生3人。

2)鼓励教师深造学习,调整队伍结构。我院根据学校要求积极调整师资队伍结构,5年内推荐18人次报考博士研究生考试。

(七)教学资源建设

1.分项目标

1)为学生打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平台,每年保证5项以上校级SRT和至少两项进入校级“互联网+”比赛决赛,争取省赛和国赛的突破。

2)建立2所素质教育基地,协调本院各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工作,组织开展相应的素质教育活动,开展素质教育的理论研究,探索素质教育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相结合的新路子,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力争产生一批素质教育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成果。

3)加大宣传力度,明确创新实验项目的内容和意义,争取在该项目的申请上实现零的突破。

4)加大实验室建设项目,把目前的运动生理实验室、运动解剖实验室、按摩实验室、运动保健实验室四个实验室做大做强,切实做好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

5)合理利用社会资源。

引入、利用社会资源到专业,争取校企合作专业全覆盖现,为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服务。

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特别是精品课程、优质课程、慕课、微课、翻转课程的数据库建设,搭建网络交流平台。

加强校外实习实践基地的建设,在原有实习基地基础上拓宽校外实习实践渠道,争取将实习基地发展成为专业教学成果的检验基地和学生就业基地,争取5年内新增教育实习基地2个、专业实习基地2个。

改善办学条件,加强专业实训平台的建设,确保应用专业实训教学的正常开展;争取尽快完善北体育场改建工作、阳光体育广场及体质测试中心升级工作、游泳馆及健身中心建设工作,力争达到高校体育评估的标准。

加强第二课堂和社团建设,结合专业特点及校园阳光体育活动,积极开展各项校内竞赛及健身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把效率低、活动少的僵尸社团剔除,新成立符合大学生社团活动的社团,保证校园体育文化社团不低于20个。

2.重点举措

1)从大一开始就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建立创新创业导师制,把学生的创新创业纳入学生量化管理。

2)从实习学校和相关企业入手,建立素质教育基地。

3)把人才培养创新实验项目纳入科研课题管理。

4)根据实验器材、师资和开设课程,继续建设,争取建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5)积极联系社会资源,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和舞蹈表演专业实行校企合作办学。

6)按照高等学校体育评估的考核要求,加大基建投入,争取5年内体育场馆符合学校体育考核要求;对第二课堂和社团进行规范管理和考核,保持一定数量和规模。

(八)社会服务

1.分项目标

充分发挥我院人才及学科优势,努力打造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服务平台,完善服务机制,以社会需要为切入点,以技术服务为纽带,通过主动服务,引领区域体育发展,为地方体育发展不断提供专业理论及技术支持;以枣庄市社会体育和体育产业社会体育发展需求带动我院办学效益及内涵的提升,增加办学资源,实现校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合作共赢,建立全面战略合作关系,共同发展;激发广大师生参与服务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紧随国家、学校政策,做好援疆支教和枣庄市各区县支教工作,在服务地方领域实现新跨越和新突破。

2.重点举措

 (1)加强服务地方工作团队建设。目前,我院拥有6个服务地方团队,争取5年内,新增3个服务地方团队。

   (2)依托设立在我院的山东省及枣庄市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及枣庄市裁判员培训基地开展培训工作,一年内培训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100人,不同运动专项裁判员200人。

   (3)以运动人体科学实验中心为依托,与枣庄体育局共建地方国民体质监测平台,为枣庄市民提供体质监测与健康服务。

 (4)致力于鲁南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积极开展龙舟竞渡和健身气功等活动,打造区域性体育文化品牌。

 (5)发挥专业优势与特色,做好枣庄市中小学的校园足球、太极拳、健身气功、排舞、体育舞蹈、健美操等项目的推广。

6)发挥体育教育专业的优势,提高学生教学实践技能,积极参与并高质量完成国家、学校组织的援疆支教与枣庄市各区县支教工作。

(九)合作交流

1.分项目标

加强合作交流,与枣庄市体育局、枣庄市教育局、枣庄市立医院及各行业体协密切联系,以服务地方为宗旨,广泛开展合作,争取每年完成3-5个合作项目。

2.重点举措

1)利用专业优势,提升服务地方水平。

利用suncitygroup太阳新城no1大学生体质测试中心,与枣庄市体育局合作建立枣庄市国民体质监测中心,为枣庄市民提供体质监测和健身指导服务,实现设备共享、技术共享,成果共享,实现高水平、高质量地方服务。

    (2)打造现代体育运动与健康管理体系。

与枣庄市立医院合作,研究探讨针对青少年、中年、老年及残疾人等各类人群的管理与服务模式,实现体育与健康知识、体育与健康科技产品、体育与健康专家(人才)的三大配送体系。

3)厚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土壤。

紧扣国家发展战略,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利用互联网+计划搭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新平台,成为推动产学研用结合的关键纽带。

(十)内部管理

1.分项目标

1)抓好党团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认真做好学生思想状况调查,特别注重抓好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工作。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使他们总结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

2)做好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党政联席会,保证商议内容合理,提高工作效率。

3)做好日常教学管理工作。重视教学,日常管理规范,严格履行人才培养方案变更、教师调(代)课等相关审批手续;教学秩序良好,运行有序,无教学事故。积极配合学校开展教学质量评价工作,教学督导队伍健全,积极开展教学督导工作。

4)提高科学研究能力,做好科研管理工作。重视体育科研工作,并成立科研领导小组,积极组织我院老师参与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督促我院老师按时按量完成科研任务,鼓励以及奖励高水平科研成果。

5)加强师资培养教育,建设科学合理的师资队伍。加强对教师师德教育和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除鼓励培养青年教师攻读博士研究生外,进一步强调教师在职进修,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和学术交流活动,提高了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水平。

6)加大力度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基本理念,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以学风建设为重点,加强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

2.重点举措

1)加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积极推动保障体系不断完善,认真开展院部评估,确保教学工作顺利开展。

2)加强领导班子的政治理论学习,提高政治觉悟,坚持开好党总支会议及党政联席会,使全院上下团结一心,保质保量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3)抓好本科教学和学风、教风、考风建设,做好场地器材的使用与维护,筹建实验室,组织好各项体育竞赛活动。

4)在师资建设方面,即要注意引进双师型人才,又要抓好现有专任教师的业务学习,除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外,还要重视运动水平的提高,保持体育教师的良好体能,更好地完成体育教学工作。

5)大力加强学生工作的队伍建设,充分调动辅导员、学生干部的教育、管理积极性。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服务和文明离校工作。关心贫困学生,加强诚信教育。

6)加强校园文化与社团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认真组织社会实践活动,重视学生职业技能训练。

四、实施保障

(一)组织与思想保障

1.思想保障

思想保障是学院发展的重要保障,主要体现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意识、工作思路、思维方式、价值观和质量观对目标及任务的实施动机、实施方式、实施过程、实施效果的直接与间接影响,进而决定工作的成败。因此,面对“十四五”繁重的任务和巨大的工作压力,我们必须坚持通过解放思想寻思路,更新观念找办法,不懈探索求发展。

“十四五”期间,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suncitygroup太阳新城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引,自觉增强做好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主动适应新形势,准确把握新要求,努力达到新境界;学院要将党的新思想、新理念贯穿于学院的各项改革、建设和内部管理之中,进一步增强发展信心,理清工作思路、改善思维方式,为完成“十四五”的各项任务,实现发展目标提供良好的思想基础和保障。

2.组织保障

学院成立以院长为组长的规划实施领导小组,部署规划的设计、实施和调整,保证规划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对规划实施的过程进行监控,及时总结反思;督促检查各项措施的落实情况,评价实际效果,检查反省方法措施,修正调整规划的实施办法,主动接受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对规划实施过程中的阶段性评价,不断改进提高;各教研室具体细化五年规划,并落实到日常工作之中,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二)政策与制度保障

1.政策支撑

要实现学院“十四五”规划发展目标,除需要学院领导和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外,更需要紧盯形势、发挥优势,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支持,为学院的建设和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和外部环境。一是要在认真研究国家和山东省发展高等教育的有关思路、政策和措施,将现有政策用够用足;二是在充分分析学院办学优势的基础上,积极思考、主动作为,争取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和帮助,创造有利于自身发展需要的外部环境和政策支持。

2.制度保障

建设完整、规范、系统、适用的内部管理规章制度是学院重要的基本建设。坚持党总支会议、党的领导、党政联席会议议事规则,加强民主管理、院务公开、教职工广泛参与工作机制。建立目标责任制和量化考核方法,将各项制度与日常工作考核内容相一致,加强督导检查,严格考核奖惩,将督导考核结果与绩效奖励、资源配置结合起来,与个人晋级晋升相挂钩,确保各项制度落实到日常教学中去。对教学活动与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要及时加以调研,及时出台相关管理制度;对制订的规章制度执行情况进行跟踪监控,并与现行的管理要求或实际情况不相吻合的条款要及时组织修订。

要坚持依法办学,提高规章制度的权威和效率,使各级管理人员养成依法立规、依规办事的良好意识和习惯。首先,要建立和完善科学决策、民主参与的学院决策机制,制定科学的议事规则,强化决策程序,促进科学决策、规范决策、有效决策;其次,要通过完善以责权利为基础的各项制度建设,进一步调动教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第三,深化以收入分配为核心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打破平均分配方式,建立重实绩、重贡献、多劳多得、优质优酬、奖勤罚懒的分配激励制度;第四,根据教学和教学改革工作的需要,及时调整和充实各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同时要积极建立教学改革的保障性制度,确保各项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第五,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学生管理相关规章制度和“第二课堂”建设,促进学生工作的系统化、规范化,强化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管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第六,要进一步加强促进学生就业的规章制度建设,完善就业心理咨询、就业指导以就业工作管理等各项制度;第七,逐步建立全员、全覆盖的内部目标责任和专项工作考核制度,加强工作过程和业绩考核,用考核促工作,用考核促效率。

(三)经费与资源保障

1.经费保障

经费是学院建设和发展的基本保障,没有强有力的经费支撑和保障,一切工作都将无法进行。“十四五”期间,我院要根据学科专业发展需求,结合学校和学院的发展规划,争取学校经费加大投入,改善基础设施,加大教学仪器设备投入,确保教学基础设施和仪器设备能满足学院建设发展的要求。同时结合、师范专业认证、一流专业、一流课程以及新专业申报,建设高水平、高起点实验室,为高水平的科研项目提供有力支撑,争取企业横向建设经费,为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大学生实习实训提供平台。

2.资源保障

改善办学条件,加强专业实训平台的建设,确保应用专业实训教学的正常开展:争取尽快完善北体育场改建工作、阳光体育广场及体质测试中心升级工作、游泳馆及健身中心建设工作。

拥有一支师德高尚、治学严谨、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具有较高科研和社会服务水平的教师队伍是提高课程建设质量的关键。要加大高水平人才引进,引育结合、双管齐下,不断壮大师资队伍,增强师资力量;要重视教师的继续教育,支持其进修学习、鼓励申报其各级各类教学及科研项目,不断提高教学科研能力;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我所用,在增加外聘教师数量的同时,提高外聘教师的质量,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附:

院部“十四五”规划分年度建设指标一览表

类别

具体指标

现状

(至2020年)

目标(年)

2021

2022

2023

2024

2025

专业

专业设置数

3

1

第二学士学位专业设置数

1

校企合作专业

3

1

1

1

国家一流专业

0

省级一流专业

0

1

通过(师范类、工程类)认证的专业

0

1

省级高水平应用专业(群)

0

1

省级专业对接产业项目专业(群)

0

1

课程

国家一流课程(线上、线下、线上线下混合、虚拟仿真、社会实践)

0

1

省级、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

0

1

国家级、省部级、校级教学成果奖

1

1

2

规划教材

1

1

1

教授本科生课程占总课程优秀率

50%

60%

国家、省级、校级教育教学研究教改项目

8

1

1

2

学科

校级重点学科

0

1

省级重点学科

0

1

国家级重点学科

0

科研平台建设

0

1

1

1

硕士点学位建设

0

1

科学

研究

科研经费(万元)

660

150

180

200

260

300

纵横向科研项目数

145

30

35

40

45

50

横向课题数量占比

95

92

92

90

88

86

SCISSCICSSCIEIISTP

13

3

3

4

5

5

出版学术专著数

1

1

1

2

2

2

新增省级实验室、基地

0

1

1

国家级奖励

0

1

教育部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

(人文社科)

0

1

1

1

省部级奖励

10

3

3

5

5

10

获准专利数

6

1

1

2

3

3

科研成果转化项数

0

1

1

1

1

教师

队伍

新增省级及以上工程项目人选

0

1

1

新增校级工程项目人选

0

1

1

1

新增专任教师

5

6

6

5

5

5

博士占比

3%

6%

8%

10%

12%

13%

生师比

17:1

16:1

15:1

14:1

13:1

12:1

双师型教师占比

24%

25%

26%

27%

28%

29%

外聘教师占比

31%

32%

33%

35%

36%

37%

专业带头人

4

5

6

6

6

7

学科带头人

3

3

3

4

4

5

高层次教学、科研团队

教师培训交流

90人次

25人次

27人次

30人次

33人次

35人次

教学

资源

创新创业平台建设

0

1

素质教育基地

0

1

1

1

人才培养创新实验项目

0

1

1

1

1

1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0

1

社会资源(合作办学、网络课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社会捐赠)

8

1

1

1

实验室建设

8

1

第二课堂、社团建设

18

1

1

1

学生

发展

本科生规模

580

620

620

620

660

660

毕业率

99.8%

99.9%

99.9%

100%

100%

100%

学位授予率

99.8%

99.9%

99.9%

100%

100%

100%

初次就业率

95%

96

96

96

96

96

考研率

15%

18

18

18

18

18

学生学科竞赛获奖

221

122

0

134

0

144

学生创新活动、技能竞赛获奖

234

50

60

60

60

60

文艺、体育竞赛获奖

670

150

200

200

200

200

学生发表论文数

0

1

1

学生发表作品数

0

1

1

1

学生获准专利数

0

1

1

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数

32

8

8

10

10

10

学生国外、境外交流人次数

0

学生创业人数

22

10

10

10

10

10

参加国际会议人次数

0

1

1

1

1

1

特色

项目

龙舟、健身气功等

4

1

1